下個月南京將召開“地鐵價格聽證會”,但南京物價局的公告顯示,消費者參加人將由消費者協會推薦,自由報名的市民,只能旁聽不能發言(9月15日《新京報》)。
《價格法》第二十三條規定:“制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、公益性服務價格、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等政府指導價、政府定價,應當建立聽證會制度,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主持,征求消費者、經營者和有關方面的意見,論證其必要性、可行性。”應當說,時下各地依法召開各類價格聽證會早已不是新聞,“凡聽必漲”才是新聞。就其實質而言,公眾之所以對“凡聽必漲”的聽證結果每每質疑詬病,與其說是對“聽漲”不滿,毋寧說是對聽證公信力質疑。
以南京說事,這次聽證會共21人參加,其中有9人是消費者,由南京市消協推薦7名,六合區和溧水區消協各推薦1名。除此之外,市民可以報名參加聽證會,有10個名額,但只能旁聽不能發言。其受到質疑不應僅僅是旁聽不能發言。事實上,對自愿報名旁聽市民沒有發言權的質疑,南京市物價局回應,旁聽市民雖然不是聽證代表,但可以遞交書面材料表達自己的意見。我不禁請問,連正式聽證代表(偽代表除外)的意見都“打水漂”,“馬后炮”式遞交書面材料有用嗎?退一步說,就算旁聽市民可以現場發言,又有何用?還不是說了白說白說還說?
事實上,聽證制度在保障聽證真實民意上是存在“先天不足”的。現行《政府價格決策聽證辦法》,在聽證代表產生及其權力界定上是有粗疏的。導致在聽證代表確定上,價格主管部門對聽證代表缺乏了解,一般只看學歷、職業、職務等個人簡歷;推薦的聽證代表缺少公開性,無論是部門推薦的代表,還是消協推薦的代表,都無嚴格推薦產生辦法。一般是單位負責人個人意志,消協推薦代表也主要是消協成員或與其往來密切、相對熟悉者。推薦出的代表缺少公開性,有的代表除個別人知道外,本單位本部門或其所代表的群眾都不知道。聽證代表素質參差不齊,有的代表確能代表民意表達民生,有的則濫竽充數湊湊人數。不僅浪費有限代表資源,更使聽證會無法充分體現民意。
在聽證實踐上,也存在實現聽證真實民意的“后天失調”。回到南京聽證會上說事,雖然相關的解釋振振有詞頭頭是道:什么“聽證會消費者代表由消協推薦,也是規則允許的”;什么“如果讓市民自由報名成為聽證代表,組織方擔心把不好身份審核這一關,萬一有報名者與地鐵利益相關,沒有把好關會產生歧義。”南京市委黨校惠天博士認為,現在的很多聽證會,方案通過并不難,難的是怎么讓人服氣,聽證會的代表往往意味著聽證會的權威性,如果說代表領域引發了社會質疑,可能會影響最終的公信力,希望有關部門在代表方面能更多考慮社會的影響。
無論聽證會結果是什么,有一點是肯定的,沒有程序保障實現聽證真實民意,就不可能有體現真實民意的聽證結果;沒有體現真實民意的聽證程序正義和實體結果,就談不上聽證公信力。價格聽證如是,一切聽證概莫能外。